水寨大井

水寨大井


东山自古缺水。风、沙、旱三大自然灾害长期困扰海岛,民间曾流传这样的民谣:“春夏苦旱灾,秋冬风沙害。”为了生存与发展,东山人长期与旱灾进行着艰苦的斗争。缺水就要寻源,可海岛地质特殊,部分水井虽有水源但因受海水渗透,苦涩不能饮用。顽强的东山人请来“地理先生”看水路寻水源,挖了一口又一口水井,勉强解决日常生活所需,数百年来遗留下众多各具特色的水井。最具影响力的当属铜陵镇码头社区的水寨大井。

水寨大井1.webp

水井的来历


据悉:明景泰三年(1452),朝庭把漳浦井尾澳的水寨兵营移至铜山西门澳,称铜山水寨,为解决官兵饮水问题,便在九仙山东南麓石狮埕边凿了一口大井,井口为六角形,周长10米,内径2.6米,井底有泉涵二处,泉水甘甜,出水不竭,故名“水寨大井”。

继续阅读“水寨大井”

中国四大名屿之东门屿

原作者:寒残一叶

福建东山岛东门屿景区,中国四大名屿之一。自然风光秀美,人文景观众多,犹如“海上仙山”,与厦门鼓浪屿、温州江心醇、台湾兰屿并称中国四大名屿。东门屿也叫塔屿,面积近1平方公里,是一个近似“土”字形的岛屿。她坐落在东山岛铜山古城东门外海面外,以其礁石奇异、洞泉甘醇、古迹众多而闻名于世,被列为福建省十大风景名胜区之一。
e3667af750694e37a05174acbe9ea305_th

拍摄于福建漳州东山岛

974095d5b63b4edf9ff4316b551ced17_th

东门屿主要景观:云山石室、渔翁石、鹰嘴岩、神龟迎客等和全国海拔最低寺庙东明寺。

继续阅读“中国四大名屿之东门屿”

顶街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

林定泗整理

dj1

铜陵镇(原叫铜山城)顶街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。这与它的建城历史及其军事史、文化发展史有很大关系。

一、铜山城与漳浦县的关系

唐垂拱二年(686)置漳州,下设漳浦县和怀恩县(即今诏安县),时东山隶属怀恩县;唐开元二十九年(741),怀恩县并入漳浦县,东山随之隶属漳浦县。这个时候的漳浦县,地域广阔,包括现在的漳浦县、平和县、诏安县、云霄县和东山县,以及南靖县、海澄县的部分。明正德十三年(1518)析出平和县;嘉靖九年(1530,一说嘉靖十年,1531)析出诏安县;民国元年(1912)析出云霄县;民国五年(1916)析出东山县。

诏安建县时,东山除了铜山城之外,全岛划归诏安县,其地界在今铜陵镇团结路中间要往人民市场的地方(当时地名叫大沟头,即大沟头以东的铜山城归漳浦县管辖,大沟头以西地域归诏安县)。清雍正十三年(1735)全岛划归诏安县。东山建县时,地域除了东山本岛之外,还有今漳浦县的古雷半岛。

可以说,铜陵镇在历史上与漳浦县的隶属关系最长,达994年。

继续阅读“顶街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”

中美油画艺术家莅临铜陵镇采风写生

3月27日至28日,应铜陵镇党委、政府邀请,美国著名油画画家肯. 克沃雷德(美国油画家协会主席)、凯文·丹·麦克弗森(美国写生协会主席)和中国著名油画家陈铿、张克等一行人来到铜陵镇进行采风写生活动。

采风期间,铜陵的旖旎的自然风光深深地吸引了这一批中外友人,落日的余晖、粼粼的海面、放泊的停船、古朴错落的民居、葱郁的绿树……无一不在画家的眼中成为一个个极好的素材。画家们娴熟地运用手中的画笔,通过色彩、明暗、线条、笔触等,小处着色,大处用情,海滨沙滩、渔港码头、古厝民居等风景在画板上展示着独特的风采。

近年来,铜陵镇一直致力于挖掘铜陵旅游资源特色,着力打造“海洋经济强镇”“滨海旅游风情古镇”、“历史文化名镇”三张名片。多次举行文化交流活动,通过美术、书法、摄影、音乐、戏剧等不同的文化艺术表现形式,加强对外联系,展现铜陵特色文化,启发文化创意新思维,推动打造极具地方特色和市场效益的文化旅游项目,促进旅游与文化的有机融合,全方位推进铜陵文化事业向纵深发展,让更多的人了解参与,实现共同进步。

20160329093716621662

继续阅读“中美油画艺术家莅临铜陵镇采风写生”

孙家大院

作者:黄墨卷

s1.webp

  来东山就是玩海,而我更钟情于穿梭在古街小巷之中,探寻那些年代久远的民居。每一座古朴幽深的老宅,都隐藏着一部恢宏的家族史诗,它凝固于石栏梁架上,发酵在藓痕旧绿里。
  “结庐在人境,而无车马喧”,一踏入孙家大院,脑海里便蹦出这样的诗句。在旅游景点里体味过摩肩接踵的逼仄和败兴,此时立刻爱上这种静谧。这座清代园林式民居始建于清同治年间,由七个建筑单元组成的左右护厝及后护厝,众星拱月般包围着中轴线上的前厅、正堂与后堂三座厅堂,俗称“七包三”,占地面积达两千多平方米,其规模在东山首屈一指。
  进得一进天井,左右两侧过水廊正在修复之中,遍地的砖头瓦砾并未让人感觉到一派破败,反而在夏日午后的阳光里折射出除旧布新的生机。一抬眼,正堂前六扇精致的格扇门吸引了我,透过镶嵌着纤细镂空木雕的格心缝隙,依稀看见渐次升高的正堂与后堂,风光隐隐约约,令人遐想连连,这深深庭院究竟蕴藏多少悲欢离合、演绎几多鲜为人知的曲折故事……

继续阅读“孙家大院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