铜山古城史话

原作者:许培斌

铜山古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(1387)。她依山临海,逶迤数里,古城东门内,是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——东山风动石景区。六百多年来,古城几经战火兵燹,几度倾毁修复,历尽风雨沧桑,至今仍顽强地屹立在陵岛之东。六百多年的铜山古城,负载着铜山一段厚重的历史,延续着淳朴无华、风雨不惊的太古遗风,孕育出如黄(黄道周)陈(陈瑸、陈士奇)文(文三俊)唐(唐文灿)诸铜陵人杰。

铜山,环海为区,一岛孤悬,历代为外敌侵扰争夺之要地。明洪武二十年(1387),朱元璋为防御倭寇侵扰,派江夏侯周德兴来闽布防,建铜山所城。最初官军在龙潭山开筑城址,但因地势深入,不能外阻其锋,故周德兴选址在铜山东隅筑城。

铜山城环山而起,三面临海,唯西南隅与五都接壤。城基及城墙用条石干砌壘叠而成,内墙用粘土夹以碎石夯筑。城周围总长五百七十一丈(合1903米),高二丈一尺(合7米),墙体厚一丈(合3.33米),女墙(城墙上如齿状的矮墙)八百六十四堞,窝铺(供兵士睡觉的窝棚)十六间。驻军1200名,百户10员,千户4员,僉事(辅佐按察使、分领各项事务的正五品官员)1员。驻军原为漳籍兵员,因离家太近,多不在伍。洪武二十六年(1393),周德兴调兴化军入铜撤换漳军,并允许家属随军,以保军心长期稳定。

周德兴是一个精通地理的人,对城门的开设及周围环境十分考究。铜山城立四门,东曰“晨曦”,西曰“思美”,南曰“答阳”,北曰“拱极”。西、南各建城楼,而东、北临海二门俱闭塞。西门之外为校场、演武亭,以演武、练兵。四城门之内,挖掘四个官井,以防火攻。西南之外,开四个大池,以危地势。四个城门俱配伽蓝庙,以护社稷。东门曰“苍龙境”,南门曰“答阳宫”,西门曰“思美境”,北门曰“方正宫”。

东门   东门“晨曦”内城楼

西门

西门“思美”遗址

南门

南门“答阳”城瓮遗址

北门

北门“拱极”雄姿

139年后,即嘉靖五年(1526),巡海道(副使,正四品)蔡潮到任。蔡潮也是一个对地理颇有研究的人,他对铜山“相其地理,观其气运”后,对古城进行一系列改造,以弥补周德兴未及创之事。一是在城中南北相直之处,筑望海楼,高十丈,以备海防之瞭望。二是议开东、北二门,因在北门壘土中发现一石碑,书“遇潮即开江夏侯书”,蔡潮叹服周德兴的先见,故只开北门,未建门楼,也未开东门,而是在东门屿建一座“文峰塔”,以补救东木不锐(东方五行属木,地势不高)。三是在西门外筑水城,沿海直至小澳,以防北方之空隙。四是在古嵝山上建“南溟书院”,以教乡人之子弟,习书礼焉。

嘉靖十年(1531),漳浦邑主(当时铜山属漳浦县,邑主即县邑的长官。)郑禧奉命委派到铜山千户所,增建东门月城(明代城门外有瓮城,瓮城上方建有扁楼,在瓮城外还有形状似月的月城,月城上建有月楼,也叫闸楼或箭楼),以方便军事及人员出入。二十三年(1544),把总(正七品武官)陈言奉命建北门城楼。至此,铜山古城四门全部开通。

嘉靖二十六年(1547),海寇频繁袭扰铜山。城东北隅角部分城墙倒塌,且城墙低矮,众议急需修复增高。漳南道(明成化年间立于长汀,领辖汀、漳二郡)王时槐委派诏安知县龚有成主持维修加固,用新土填高夯实,外墙用条石垒砌。并增修东段城墙,以石环海为城壕。“故砌石为城,临海为池,实墉实壑,其万世不可拔之利矣。”

从周德兴建城、调兵,到崇祯甲申(1644)明朝灭亡250余年,铜山因城而兴,休养生息,户口繁庶,鱼盐富饶,商贾兴旺。官士勤奋,民众殷富,人文荟萃,科甲联登,成为海岛之胜区也。之后,铜山经历了改朝换代、海氛骚扰、战乱纷争,日渐衰败。

康熙三年(1664),清廷实行“迁界”政策。兵乃摧城焚屋,铜山居民被迫倾城外迁,哀鸿离散,城廓丘墟。直到康熙十八年(1679),清廷诏发准予“复界”,命副总兵詹六奇重建四门城楼,又重修女墙,后久倾圮。

“复界”之后的220多年里,铜山古城先后进行了四次大修,其中,乾隆二十三年(1758),抚督二宪(省级军、政官员)命诏安知县秦其煟倡捐重修,前明西门外沿海俱有水城,海上自西门至南门,改筑土城;道光十六年(1836)由铜山士庶捐资重修;同治十年(1871),因风雨冲刷沟坏城倾失修。至光绪五年(1879),由参府(地方军事长官)陈邦俊倡导铜山士庶捐资重修;光绪三十三年(1907),参府彭保清见义勇为,个人出资修茸数处毁坏的城墙。

民国时期,古城遭受严重破坏。多次拆解城石,以建道路、码头。特别是抗战期间,西门遭日本飞机轰炸,县长楼胜利拆西门至北门城石建避风港防波堤,拆南门城石建中正公园,仅存东门、南门两段城墙及东门月城。

文革期间,古城再次遭受浩劫。一些群众拆城石建私屋,有的占城为厝,破城为门。六百年古城,满目疮痍,伤痕累累。

文革以后,拨乱反正,欣逢盛世,重视文物,古城复修。1986年东山县人民政府公布铜山古城为文物保护单位。1980年和1988年,省、县政府两次拨款修复城墙南段300米,东段400米,重建东门城楼。铜山古城焕然一新,纳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,迎接八方游客。美中不足的是,西门城墙及南门城瓮至今仍未修复,仅存遗址;西门“城楼”被错址越位至风动石景区入口处,不伦不类;南门城脚段占城为厝,破城为门的状况尚未得到纠正,原貌破损。有待政府予以重视,有识之士倡捐认捐,出钱出谋,鸠众之力,复我古城。

(本文参考资料:《铜山志》清陈振藻编篡、《铜山所志》民国李猷明编篡、《东山县志》1994年版、《爱我铜陵》系列丛书之《铜山志》注译·林定泗主编、《铜陵记忆》黄振桂编著。文中郑禧、王时槐、龚有成等名字,各史记载不一,本文以《东山县志》1994年版为据)

古城卫星图

原文来自铜山古城微信公众号,可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关注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