曲径通幽顶街路

一个城镇的岁月能成为一个县浓缩的历史,福建省历史文化名镇——东山县铜陵镇就是其一;一个街区的历史能成为铜陵古镇的代言,顶街路成为不二选择。今天,我们一同去探访曲径通幽的顶街路。

94de809f74ae19014f5247

文公座上看天池(南门湾)

铜山古城,环海为区,历来为外敌侵扰争夺之要地。明洪武二十年(1387),朱元璋为防御倭寇侵扰,派江夏候周德兴来闽布防,建铜山所城。铜山城环山而起,三面环海,设置四门,城区以今日的顶街路片区为主。历经风雨沧桑,几易驻守官兵。特别是明洪武二十六年(1393),周德兴调兴化军入铜山撤换漳军,并允许家属随军,以保军心长期稳定,来自中原和八闽的各种民俗、文化、艺术等陆续被引入铜山,并扎根发展。

作为兵家必争之地,铜山古城虽几经战火损毁,但都凤凰涅磐,负载着一段厚重的历史,延续着淳朴无华的千古遗风,孕育出一个美丽的“海滨邹鲁”,顶街路尤为突出。据史料记载,明清科举史上铜山先后出了进士17名、举人80名、贡生86名、秀才800名,顶街路就占了九成以上。

94de809f74ae19014f5348

夜幕下的古城

弹指一挥间,六百春秋逝。逢盛世,古城喜迎文化复兴好时机。以创建“福建省历史文化名镇”和被文化部列入《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》为契机,以投资千万元恢复顶街路的古街石板路面原貌为起点,铜陵镇开展了“人人都为顶街做一件事”活动,从古街修复、古厝修缮、非遗抢救、民俗维续、文化复兴等点滴小事做起,逐步恢复老街明清风貌,让人们找回传说中、记忆里的乡愁。如今,在这里走透透,什么名人故居、古厝民居、名胜古迹、民俗风情、传统工艺、风味美食、非物质文化遗产、未曾被遗忘的故事等,都能了然于胸。

 

沿着新修复的仿古石街拾步而上,明清建筑风格的故居、古厝、宫庙星罗棋布。黄道周故居、唐朝彝故居、萧笠云故居、陈雯登故居、林鸣岗故居、林嘉故居等10多处保留完好的名人故居,足见此处之人杰地灵;朱氏、陈氏、林氏、欧氏、许氏等20多处风格各异的家庙、宗祠,使之成为研究姓氏文化、传承良好家风的大舞台;关帝庙、城隍庙、东宫、真君宫、开漳圣王庙等10多座宫庙,更是折射出这里历史之悠久、信仰之执着、人文之蔚起。当然,这些建筑既有典型的明清风格,更有东山独特的建筑艺术,成为研究东山剪瓷雕、金木雕、贝雕、石雕、砖雕、灰雕,甚至研究书法、美术的建筑博物馆。

94de809f74ae19014f674d

古城民居

说起建筑,在此必提及位于岵嵝山之巅的南溟书院,亦称朱子祠。明嘉靖五年(1526)由福建巡海道蔡潮倡建,祀南宋理学家朱熹,是士子习书礼文场所,亦称为铜山文庙,是明代铜山三大书院之一。院前有诸多碑记如右参政、漳南道俞士章《铜山朱文公祠记》,黄道周弟子郑郏《重建南溟书院碑记》,以及巡海道蔡潮等人的“与造物游”“天开文运”“学海文澜”等10多处石刻。据史料记载,书院于“清康熙三年(1664)迁界时被毁,复界后由唐朝彝倡议重建,设义学。康熙三十五年(1696)漳浦知县陈汝咸主持重修。翌年,由唐朝彝、陈汝咸及地方人士再捐资扩建”。民国十四年至1951年间曾一度为政府办公场所,文革间被毁,2005年重建。如今,书院重开“南溟讲坛”,成为传承国学经典、传递社会正能量的新阵地。当然,这更是一处绝佳的观景平台。在书院环视四周,铜山古城美景、海滨风光尽收眼底,素有“文公座上看天池、五老峰中留圣色”的美誉,成为游客和摄影爱好者的必游之地。

树坊立碑历来就是国人纪念先贤或重大事项的传统方式。在顶街路中段就有一座建于明朝隆庆二年(1568)的“纶章垂耀坊”,也是铜山古城仅存的一个牌坊。明代朝廷为褒奖进士唐文灿在铜山“科第开先”,筹建学堂,从事启蒙教化近20年,使当地“人文蔚起”的历史功绩而修建。而在顶街路终点站的一个公园里则竖立着一座特殊的纪念碑,那就是全国罕见、福建省唯一的一座抗日献机纪念碑。抗日战争期间,东山军民曾3次成功抵抗日寇侵略。为支援全国抗战,东山“查埔(男人)俭烟支,查某(女人)俭胭脂,拜神俭纸钱,煮饭俭把米,俭俭给前方买飞机,打死矮股仔日本坏东西”,募集15万法币献出一架抗战飞机,取名“东山号”。为纪念全县人民抗日救国的壮举,激励民俗抗击日寇的决心,1942年建成“东山抗战献机纪念碑”,碑上刻有时任福建省政府主席陈培锟 “献机先声”、督察专员萨君豫的“充实国防”等题词。如今,这里不仅成为一个旅游景点,更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。

“吾乡海滨邹鲁,劳夫荡桨,渔妇织网,皆能咏唱歌诗。”这是明朝大学士黄道周在京为同僚介绍家乡文风所说。“咏唱歌诗”,指的就是东山歌册。古城历史悠久、积淀厚重,延续至今仍保留非物质文化遗产多达11项,其中国家级的有“东山歌册”1项,省级的有关帝文化习俗、海船制造技术、东山南音等9项,市级有香花僧(和尚戏)1项。非遗与时俱进,盛世重焕生机。如今赞美东山生态旅游海岛、弘扬谷文昌精神、“两学一做”等内容也成为东山歌册的新唱词;关帝文化习俗成为沟通两岸情谊的桥梁,关帝文化旅游节也成为全国连续举办届数最多的对台交流活动;海柳雕、金木雕等工艺品成为东山旅游的伴手礼。随着东山旅游的兴起,智慧旅游的启动,古城保护与开发不仅为中老年游客所青睐,更是成为年轻人手机摇一摇的“寻宝”之地。

曲径通幽顶街路,意犹未尽南门湾。古城下、海堤边,南门湾畔风情浓。迎习习海风、赏鱿钓夜景、尝古城美食,让古城之旅在舌尖上慢慢回味!(朱少文)


原文来自东南网:http://zz.fjsen.com/2016-07/26/content_18227435.htm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