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孙用川
“演武亭松鸟仔”考
作者:林定泗

我枕着海浪声入眠
原作者:南岛的逛吃逛吃
在东山岛的逗留应该是我过的最轻松愉快的时光,那时候我大四,等待着夏天,等待着毕业。
从厦门去东山岛,错过了原定的动车,辗转了一些交通工具,到了老县城里已经午后近两点了。坐着袖珍的小电动箱车缓缓地穿梭在县城的路上,海离我越来越近了。
在厦门呆了四年的我照理来说对海已经没有那么多好奇感了,但是看到这片海的第一眼,它让我知道,每片海都有自己的态度。
▌最靠近海的路口
车子爬上一个小坡,我很靠近海了。
映入眼帘的这个场景让我瞬间想起了南知多町,五郎在那里骑着自行车晃晃悠悠地绕岛一周,停下吃鱿鱼串的样子,就是这模样。
这里的海很干净也很安静,仔细闻一闻还带着些许腥味,“嗯——” 是岛民们在矮堤上晒的鱼干啦,好随意噢,不怕我偷走么,哈哈。
这才是真的,海的味道。
曲径通幽顶街路
一个城镇的岁月能成为一个县浓缩的历史,福建省历史文化名镇——东山县铜陵镇就是其一;一个街区的历史能成为铜陵古镇的代言,顶街路成为不二选择。今天,我们一同去探访曲径通幽的顶街路。
文公座上看天池(南门湾)
铜山古城,环海为区,历来为外敌侵扰争夺之要地。明洪武二十年(1387),朱元璋为防御倭寇侵扰,派江夏候周德兴来闽布防,建铜山所城。铜山城环山而起,三面环海,设置四门,城区以今日的顶街路片区为主。历经风雨沧桑,几易驻守官兵。特别是明洪武二十六年(1393),周德兴调兴化军入铜山撤换漳军,并允许家属随军,以保军心长期稳定,来自中原和八闽的各种民俗、文化、艺术等陆续被引入铜山,并扎根发展。
作为兵家必争之地,铜山古城虽几经战火损毁,但都凤凰涅磐,负载着一段厚重的历史,延续着淳朴无华的千古遗风,孕育出一个美丽的“海滨邹鲁”,顶街路尤为突出。据史料记载,明清科举史上铜山先后出了进士17名、举人80名、贡生86名、秀才800名,顶街路就占了九成以上。
九仙山历史文化遗存
撰文:林定泗
提要:铜陵镇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。确如毛阿敏《美丽东山岛》歌词中所说的“每一块石头都是奧妙”、“ 每一片沙滩都是画卷”、“每一棵小草都是情缘”。准确些说,铜山城的每一块石头,每一株古树,每一处寺庙,都是历史,九仙山,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例子。
本文试从九仙山的名称变化、宗教文化、商贸文化、景物景点、摩崖石刻乃至历代诗文六方面叙述九仙山的文化遗存问题。
一、九仙山的名称变化及其内涵
1.九仙山原名是“西山”
早在元末明初,铜山一带有金丁马铁四姓20余户人家之时,人们就把地处其西边的海滨一座小山称之为“西山”;明代洪武二十年,朱元璋派其亲信大将周德兴修建铜山城,翌年建成之后,前来驻守的军人们也随着原住民的习惯,依然称城西的小山为“西山”。这个叫法延续了数百年,直到明后期,文人们吟诗作文,仍然有人将它称之为“西山”——我们在明朝中后期乡贤、进士文三俊的诗句中仍然可以看到这样的称呼。早期的人们就把九仙山称之为“西山”,这是以地理位置而言的。
2.从“西山”到“九仙山”
“西山”到洪武二十七年(1394),有了新的名字“九仙山”。
洪武二十七年,周德兴又前来铜山城“调研”,发现驻守铜山城的漳州府兵“多不着伍”(引自《铜山志》,意思是驻守铜山城的漳州府兵因眷念父母妻小而偷跑回家,大多不在军营中)。对此,周德兴采取“大手笔”,从千里之遥的兴化府禧所调来1200名官兵(《铜山志》载:时“兴化民三丁抽一为军,以戍于斯”),取代漳州府籍官兵。行伍出身的周德兴,深知军人们长期离家的艰苦,采取更大胆的新举措,允许军人携带家眷来铜山安家。军人及其家属,到底故土情结强烈,将莆田九鲤湖仙公之神像也带到铜山城,并选址西山的大山岭置九仙宫以奉祀。至此,“西山”成了兴化府九里湖仙公分灵之地,被人们称之为“九仙山”。(《铜山志·卷之五祠祀志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