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铜山十八景”探原(三)“虎崆滴玉龙泉清”

作者:林定泗

        铜山十八景的第三景是“虎崆滴玉龙泉清”。

  所谓虎崆滴玉,据清人陈振澡所撰《铜山志》云:“(在东门外)水涯有石洞。可坐十余人,泉从半壁出,清甘异常,前对塔屿,游者必问:‘潮退与否?’此一胜也。”又该书另一处云:“在城东门外水涯上,自上而下有数丈之高,泉从半壁石罅中流出,甚极甘冽,其洞清幽绝俗,别有一(洞?)天,游客到处,无不称羡叹赏,其往返又必问:‘潮退与否?’此一胜也。”民国《东山县志》云:(虎崆滴玉)“在城东门外水涯。有石洞可坐三十余人,泉从半壁石罅中流出,水极甘冽,为东山名胜之一。文三俊(明代乡人)诗:‘峭壁层层古,虚中一脉流;涛鸣闻啸虎,石裂走神虬;气象吞蛟国,风光幻蜃楼;此中开璞玉,滴沥数千秋。’光绪间有林太史二有(诏安人,名壬)镌‘灵液’二字于石,并书其事,其文云:‘品泉虎崆,列席沙碛,座殊湫湿,因与陈君之麟平凹凸、辇异石,高者卓之,下者几之,铜铫竹炉位置妥帖。沈君镜銮、瑞舟皆曰善。光绪丁亥年初夏二有林壬记。’”又云:“虎窟泉”条目,其文字:“即虎崆滴玉,在外水涯。有石洞可坐三十余人,夏月可避暑。泉从石壁流出,味极甘美。相传昔有虎踞洞,故名。”

  虎崆滴玉堪称美景,不管是从它外在的景观,还是它所隐含的内在气质,都是如此。

继续阅读““铜山十八景”探原(三)“虎崆滴玉龙泉清””

铜山风动石

铜山风动石          铜山风动石位于东山县铜陵镇东南隅岣嵝山东麓,东山风动石景区内。清代陈振藻《铜山志》载:“城东有石如盘,上峙一石,高二丈许,半踦半垂,人卧石上,推以足则动,侧不倾,高不危”。风动石高4.37米,宽44.47米,长4.46米,重约200吨,上尖底圆,状似仙桃,巍然“搁”在一块卧地凸起且向海倾 斜的磐石上,两石的接触面仅为十余平方厘米。狂风吹来时,巨石轻轻摇晃不定,人若仰卧盘石上,跷起双足蹬推,巨石也摇晃起来,但又不会倒下,诗曰:“风吹一石万钧动”。

        石上留有许多历代名人石刻。正面“铜山风动石”为黄道周题,左旁镌:黄道周、陈瑸、陈士奇,题后记:“永历戊子(1648)秋广平路振飞题”。“铜山风动石”原为“铜山三忠臣”,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,有人把“铜山三忠臣”铲掉,改镌为“铜山风动石”。右侧毛泽东的“风景这边独好”,原为清康熙年间,漳浦县知县陈汝咸题的一首诗“何年鞭到故留踪,抱笏吾将拜此中。饮羽醉归真避矢,点头顽化似因风。幡幢动处闻禅语,鳞甲秋时想汉功。石上依稀数行字,我来磨洗认三忠。”二十世纪“文化大革命” 中,被人铲磨掉,改镌为“风景这边独好”。盘石右侧有明代霞山居士题写的“东壁星晖”四个大字,左边竖起石碑由明水师提督程朝京题诗“造化原来只一丸,东封函谷万层峦。天风吹向关中坠,海飙还能逐势抟。五丁欲举难为力,一卒微排不饱餐。鬼神呵护谁能测,动静机宜在此观。”。

继续阅读“铜山风动石”

首款铜陵镇手绘地图

铜陵镇手绘地图        首款铜陵镇手绘地图已面世。该手绘地图详尽标明了铜陵镇的历史文化、主要景点、风土人情、古街古居、购物娱乐等食住行游购娱信息,让游客只需一图在手就能畅游铜陵风情古镇。

        该手绘地图图文并茂展现古镇风情,地图规格为70cm×50cm,整体以蓝绿色为主色调,寓意铜陵的海洋特色。地图正面由专业插画师绘制,形象地再现了铜陵的街巷、古城墙、古建筑、商店、酒店以及各知名景点,以活泼简洁的笔调,勾勒出铜山古城的韵味和魅力。对一些主要景点,则适当地放大比例。还特意在地图上标注出电影《左耳》在铜陵的多处拍摄地。地图背面,附有著名景点、历史文化名人、古街古韵、人文古迹及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的铜陵旅游信息,丰富的内容,简洁的文字配以精美的手绘图片,让人耳目一新。历史人物板块,选定了黄道周、游天庭、唐朝彝和马兆麟四位分别代表不同时期的铜陵典型历史人物,并以Q版人物形象的方式表现出来。为进一步确保文字资料的准确,地图上的文字由铜山古城文化发展促进会孙用川会长校对把关。

继续阅读“首款铜陵镇手绘地图”

铜山古城史话

原作者:许培斌

铜山古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(1387)。她依山临海,逶迤数里,古城东门内,是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——东山风动石景区。六百多年来,古城几经战火兵燹,几度倾毁修复,历尽风雨沧桑,至今仍顽强地屹立在陵岛之东。六百多年的铜山古城,负载着铜山一段厚重的历史,延续着淳朴无华、风雨不惊的太古遗风,孕育出如黄(黄道周)陈(陈瑸、陈士奇)文(文三俊)唐(唐文灿)诸铜陵人杰。

铜山,环海为区,一岛孤悬,历代为外敌侵扰争夺之要地。明洪武二十年(1387),朱元璋为防御倭寇侵扰,派江夏侯周德兴来闽布防,建铜山所城。最初官军在龙潭山开筑城址,但因地势深入,不能外阻其锋,故周德兴选址在铜山东隅筑城。

铜山城环山而起,三面临海,唯西南隅与五都接壤。城基及城墙用条石干砌壘叠而成,内墙用粘土夹以碎石夯筑。城周围总长五百七十一丈(合1903米),高二丈一尺(合7米),墙体厚一丈(合3.33米),女墙(城墙上如齿状的矮墙)八百六十四堞,窝铺(供兵士睡觉的窝棚)十六间。驻军1200名,百户10员,千户4员,僉事(辅佐按察使、分领各项事务的正五品官员)1员。驻军原为漳籍兵员,因离家太近,多不在伍。洪武二十六年(1393),周德兴调兴化军入铜撤换漳军,并允许家属随军,以保军心长期稳定。

继续阅读“铜山古城史话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