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枕着海浪声入眠

原作者:南岛的逛吃逛吃

在东山岛的逗留应该是我过的最轻松愉快的时光,那时候我大四,等待着夏天,等待着毕业。

从厦门去东山岛,错过了原定的动车,辗转了一些交通工具,到了老县城里已经午后近两点了。坐着袖珍的小电动箱车缓缓地穿梭在县城的路上,海离我越来越近了。

在厦门呆了四年的我照理来说对海已经没有那么多好奇感了,但是看到这片海的第一眼,它让我知道,每片海都有自己的态度。

%e4%b8%9c%e5%b1%b1%e5%b2%9b%ef%bc%9a%e6%88%91%e6%9e%95%e7%9d%80%e6%b5%b7%e6%b5%aa%e5%a3%b0%e5%85%a5%e7%9c%a0_20161005_13120127351100570_000

▌最靠近海的路口

车子爬上一个小坡,我很靠近海了。

映入眼帘的这个场景让我瞬间想起了南知多町,五郎在那里骑着自行车晃晃悠悠地绕岛一周,停下吃鱿鱼串的样子,就是这模样。

这里的海很干净也很安静,仔细闻一闻还带着些许腥味,“嗯——” 是岛民们在矮堤上晒的鱼干啦,好随意噢,不怕我偷走么,哈哈。

这才是真的,海的味道。

继续阅读“我枕着海浪声入眠”

风情万种南门湾

作者:孙用川

20151212_160218_004

  铜山古城的南面,有一处被称为“天池”、“南溟”的海域,叫“南门湾”。此湾东面对过柑、桔岛,与台湾遥遥相望;西面连着陆地,南面正对苏峰,北面就是古老的铜山古城了。南门湾正是铜山古城秀美风光的聚焦点和铜陵民众情感的归属地。
  我们从志书里查阅了有关歌颂东山秀美景色的歌谣、美文,发现竟有大量创作是吟诵南门湾的。
20151212_160218_005
  首先,《东山十八景》歌十八句歌词每句对应一个景点。其中南门湾就占了四句,分别是:“文公座上看天池”、“沙坡(又作“沙浦”、“沙陂”)咿呀(一作“渔歌”)琴瑟声(一作“清”)”、“梁山倒影日月明”、“扬帆向澳得回归”。
  “文公座上看天池”,歌者从古城岵嵝山上的文公祠向南眺望,面鉴宛如镜面的月牙形海湾,唱出了心旷神怡之慨。一句歌谣,引无数骚人墨客、四方游人竞相一登岵嵝山,以一睹天池为快。
  “梁山倒影日月明”,云霄梁山绿树拥翠,映入南门湾海面,这幅倒影图画不也美不胜收?
  “沙坡咿呀琴瑟声”,渔乡敦古、淳朴、和谐、欢乐的生活情调,全聚焦在了南门湾,引人顿发思古之幽情。
  “扬帆向澳得回归”,则描绘了千帆竞发,渔获回归的壮阔场面,字里行间透露着渔家的喜悦。

继续阅读“风情万种南门湾”

“铜山十八景”探原(六)“沙坡咿呵琴瑟声”

作者:林定泗

  铜山十八景的第六景,是“沙坡咿呵琴瑟声”。

  诗句中的“沙坡”,有人写成“沙埔”;也有人写成“南浦”。前者意义上没有什么区别,倒是后者,一个“南”字,交代了方位,即铜陵古城的南边;一个“浦”字,交代了在水边。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,在马兆麟先生之前“铜山十八景”的“沙坡咿呵”,大多是“沙坡渔歌”;也有“沙堤落虹”,后者是另一景色,这里不说了。由于十八景是写“铜山”的,所以,它们的区别都不大,都是写铜陵古城南边的海滨沙滩。据《铜山志》书云:“(铜陵古城的南门湾)城南沙埔一湾,大小舟百艘以网以渔,四时不易共业,而暑天尤盛,或朝往暮归,或依泊数日。晚间和舷而歌,鸣桡互应如云,响穷彭蠡之滨,此一胜也。”(说明:彭蠡,即今江西省的鄱阳湖)

  诗文的“咿呵”,是象声词。或者可以理解成“渔歌”唱和之声,或者可以理解成劳动者在拉网时,发出的劳动号子。“渔歌”和“琴瑟”,是古人文章诗词中频频出现的词语。就“渔歌”而言,像北宋范仲淹在《岳阳楼记》中所写的“渔歌互答”,和下文的“此乐何及”,就是明证(上下文联系起来,意思是:有哪种快乐,能比欣赏渔歌的互相唱和更痛快呢)。至于“琴瑟”,意义则更为深远。琴瑟为两种古代乐器。《礼记·曲礼下》云:“士无故不彻琴瑟。”这里的“彻”是通,透的意思,句子的意思是:读书人没有理由不通晓琴瑟弹奏。《中论·修本》云:“琴瑟鸣,不为无听而失其调;仁义行,不为无人而灭其德。意思是:在弹奏琴瑟的时候,不因为人没有听到就乱弹琴;在践行仁义的时候,不因为没有人就失去道德。过去结婚的人家的门额上,或是床额上,红纸黄字,写的就是“琴瑟和鸣”,即像琴瑟发出的声音那样和鸣动听。

继续阅读““铜山十八景”探原(六)“沙坡咿呵琴瑟声”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