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铜山十八景”探原(十五)“东屿文峰神显灵”

作者:林定泗

        铜山十八景的第十五景,是“东屿文峰神显灵”。

        这里,必须介绍“东屿”、“文峰”和“神显灵”。先说东屿。

        从铜山古城北门下边的客运码头乘船,往东大约走两海里水路,就到了著名的东门屿。

        东门屿名字的由来,肯定与铜山古城有直接的关系:它刚好在古城的东门外,故名。由此说,这名字,应该是在古城建成之后的明洪武二十年,即公元1388年之后,也就是距今大约有620年前。东门屿也叫塔屿,之所以叫塔屿,当然与岛上的宝塔有关系。而宝塔的建成,则是在明朝中期的嘉靖五年(1526)。可见是先有东门屿之名,再有塔屿的名字。至于这个小岛被称为东门屿之前是什么名字,就不得而知了。

        东门屿位于东山内海与外海的交汇处,面积仅1平方公里;海岛的形状近似“土”字型。它与温州的江心屿、厦门的鼓浪屿、台湾的兰屿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屿。站在古城往东北看,可见东山内海水域之内,小岛星罗棋布,而东门屿则在这些小岛的最南端。

        岛上岩石跌宕,怪异嶙峋,巍然高耸于东山港出海之要冲。一大片坦荡的水域,包围着一座突兀的山峰,山水相应成趣。从山脚望峰顶,但见蓝天白云,宝塔如剑,刺入其中,令人不免而发“噫嘘唏!危呼高哉”之叹。在这奇形怪状的山石间,栽种着黛绿色美洲小黑松;还在山道的拐弯处还点缀着数个凉亭,使得这山峰如极度扩大的盆景,一见而感觉似自家屋里的或是在哪个公园见到的盆景杰作,因似曾相识而倍感亲切。

        再说文峰,即文峰塔,也叫东屿塔。沿着登塔屿主峰的250多级石阶拾级而上,就到了峰顶。这山峰,海拔91米,而高耸的文峰塔,就矗立于其上。

        这座宝塔,为密檐式实心塔,当年由巡海道蔡潮主建。塔高32米,分7层,底座呈八角形,围宽14米,形如八卦。从第3层起,八面均有一幅浮雕,其中慈祥的佛祖面海端坐。自建塔470多年来,面对凛冽的海风而泰然自若,令人身处激浪烈风之中尚觉镇定。塔顶由两个葫芦状石头叠成,其中最顶端的小葫芦因为长年累月战风斗浪,已略微倾斜,仿佛激战回归的疲惫战士。

        为什么当年要不惜花费如此巨大的财力和人力,要在如此险要的地方造如此巨大的宝塔呢?据《铜山志》载,造塔的巡海道蔡潮,是个“能洞悉地势”的人,所谓的“洞悉地势”,就是谙熟风水并深知要害的人。可惜志书没有对他的造塔目的做进一步的介绍。于是,就有许多的猜测,最有代表性的猜测,一说是蔡潮测出此地为龙脊宝地,有朝一日必出龙子,就要改朝换代。为大明江山万代无虞,蔡奏请朝廷并获准在此造塔,以镇其灵气。又一说,是造塔者见铜山地灵人杰,造塔做石笔以扬其文气,故名为文峰塔。持此说者,还以铜山历代进士举人甚多,尤其出了明崇祯朝第一文人黄道周的事例为佐证。今天,我们已经无法确知造塔者的真正意图,但是这宝塔的有一个最实在的作用,就是数百年来一直作为南来北往的商船、渔船的航标,使多少船只、多少人因此而不迷失方向。再一个公认的作用,就是因为有文峰塔,东门屿在成为塔屿,才使这仙山秀水更加古色古香,更加让人迷恋。需要特别说明的,是位于文峰塔旁边的观海崖。

        确是天造地设,天帝似乎知道后人要在此山颠造塔,所以特意在紧靠塔基的东南边,安置了一块数十米见方的巨石,这就是观海崖。当你立足于巨石之上,以观沧海之时,那么,在你的眼前身后,左边右边的风光胜景,就会令你为之而心旷神怡。站在这巨崖上,俯首东南方。在你的脚下,大海清冥浩荡不见底,令你心寒;而放眼所见,是太平洋西岸的茫茫水面。这里,万吨巨轮成了扁舟一叶;渔轮则成了弹丸一粒;至于那出没于浩淼风波之中的钓鱼竹筏,则是更小的一个黑点。望着着一切,那些自命不凡的人必然俯首愧颜。

        回首看东山内海。那风平浪静、星星点点的翡翠小岛,似天女撒下之翠叶,散落之丽花。远处拦海之长堤、船来船往之码头、鳞次栉比之民居,又使你倍觉人力之伟大,使你倍感做为中国人,尤其是做为东山人的自豪和骄傲。观海崖就具有这样的神力:它把自然与人为、伟大与渺小、谦虚与骄傲,统统和谐地融于一体。历代赞美文峰塔的诗文甚多,这里略举一二。据《铜山志·先正朱煜衢先生铜陵十咏·东屿文峰》诗云:“东门晓望浓,百尺竦孤峰。 旭日起文璧,春涛起应龙。 阳台频拥掖,瀛岛共朝荣。 应得名贤赏,况今春运逢。”

        继朱先生之后,有文二仰先生的《铜山八景五言律诗·东屿文峰》,诗云:“突兀危峰耸,浮图砥海东。草履征啸咏,石艇自玲珑。 蜃幻百川外,龙腾万壑中。 云电过日夜,不变摩苍穹。”

        同样,历代关注文峰塔的人也多,以黄道周最为感人。据民国版《东山县志》载:“(文峰塔)在东门屿。为铜山东方之木星……崇祯十四年,塔曾为台风所毁。黄道周《狱中与兄书》云:‘墓前知大爷时时省视,诸墙屋无恙。闻铜山塔亦折,殊为悬心。’殆指此时。”最后说“神显灵”。当然,我们知道,世界上并没有什么神仙鬼怪,诗句中的“神显灵”,我想,由于它太令人难以忘怀,印象深刻,必然会在人的梦幻中多次重现,于是人们就当作是神显灵了也未可知。我又想,或许,这“神显灵”,指的是东门屿西北边一个叫“佛澳”的地方也未可知。相传明嘉靖五年(公元1526年),明廷巡海道蔡潮在东门屿建造文峰塔,一日早晨,忽见此岛北澳山海滩有五彩祥光,其间有一闪光笑佛面对着他。蔡潮于奇异之余,给这海滩取名佛澳。

        1987年,漳州南山寺法师释道裕携僧众渡海于此,建造寺庙,以弘扬佛法。至此,东明寺就成为闽南海上佛教重地。如今已建成颇具规模的寺庙群。这座建于海边沙地上的寺庙,据说是全国海拔最低的寺庙——距海平面只有0.6米。为什么这个寺庙要取名“东明寺”?据说,之所以以此命名,是因为寄意此寺是佛国之“东海明珠”。当年寺名选定后,请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亲笔为之,还为大殿赐书“参最上乘”匾额。

        东明寺有东、南山门两处,有天王殿、万佛宝殿、卧佛殿等30多处建筑;还开辟了佛澳小码头,开通寺门道,修了澳底路、北澳路;开凿了观音泉、平湖泉、甘露泉等11处出水井泉;在寺庙后还修建了一座“万佛城”,巍峨耸立于万倾碧波之上。有从缅甸、云南募集来的大小缅玉佛像300余尊。而今的东明寺,佛多僧众,热气腾腾。

        据说,东明寺内珍藏有释子祖慧高僧当年刺舌血书的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第七十五卷,此卷为海内僧家无价之宝。大约在七年前,释道裕拿来一纸条问我,纸上有“熙宁”、“淳熙”和“嘉熙”的字迹。我告诉他这是宋朝时期皇帝的年号。他听了非常高兴,告诉我这些文字是他们扩建寺庙时候,从土里挖掘出几个陶瓮,其间刻写了这些文字——也就是说,东山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将从明代一下子提前到北宋时期。

        至于东明寺的“神”“显”不显“灵”,无从说起,但我知道慕名前来烧香拜佛的香客甚多,其中不少是外省来的。又据1994年版《东山县志·文物名胜》载:“文峰塔,……附近有黄道周少年读书处——云山石室和鹰嘴岩。现为县内重点风景区之一。”这黄道周读书处,是东门屿不可不去的地方。据《明史·列传》上说:“道周学贯古今,所至学者云集。铜山在孤岛中,有石室,道周自幼坐卧其中,故学者称为石斋先生。”可见,黄道周渊博的学识和他的字号,都与东门屿关系密切。

        为此,将东屿文峰作为铜山十八景之一,是恰如其分的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