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铜山十八景”探原(十二)“石僧拜塔绫罗纱”

作者:林定泗

         铜山十八景的第十二景,是“石僧拜塔绫罗纱”。

        所谓“石僧拜塔“,这其实是两个景物。一个是跪拜的石僧,一个是塔,即东门屿上的文峰塔。先说石僧。其位置,清《铜山志》载:“礼僧石(即石僧),在新文昌宫后,形似僧,宛然对塔伏揖。四方游客往观,莫不叹羡称肖。”又据民国《东山县志》载:“(石僧)即礼僧石,在城东,石形似僧,科头跣足,对塔作合十状。”1994年版《东山县志·胜景》载:“石僧拜塔位于铜陵关帝庙左侧。由南面关帝庙入口处北望,有一块天然巨石,高约3米,形似披袈裟的秃头僧人,俯首合掌,虔诚对东门屿的文峰石塔朝拜,故得名。”

        马兆麟是这样赞石僧拜塔的:“怪石立山门,岿然道貌尊;折腰如合十,低首却忘言;发秃寒花补,衣缁积藓皴; 九年面壁者,应是汝前身。”(皴,cūn;皮肤因受冻而裂开)

        我以为马先生的这首诗作得很好。诗人对石僧的形象做了很逼真的描写,写了僧人的整个体型即道貌形态,写了他折腰和双手合十形状,又写了僧人面对文风踏虔诚的形象:低头无语,又从僧人的秃头,以及皴裂的缁衣,表现其“职业形象”,可谓形神兼备。

        我曾在拙作《海角文思》中写到这个景物——

        “走下古城城楼,沿石砌的小道西行,经过石雕栏杆环绕的放生池、甘泉清澈的古井,再沿石级而上,侧身向东北而望,你一定会发出一声惊叫。

        这是因为你看到了一个巨人,准确说,是跪着的僧人。但见他身披袈裟,正前程地匍匐在地,俯首屈膝朝远方东门屿上的文峰塔顶礼膜拜;随着那阵阵海风,你似乎会听到僧人口中念念有词。这边,光头大脑,低低朝下;那边,宝塔尖尖,高高向上,形成鲜明的对照。这时,你会猛然醒悟:人不可能那么巨大,那么长时间纹丝不动,这肯定是大自然的杰作!

        直到这时,你必定油然感叹造物主的鬼斧神工,竟如此奇妙地以假乱真。

        望着这活生生的石僧,好奇心会驱使你走近他,靠近他。然而,当你接近他时,你所见的,却只是两块倚靠着的天然巨石——刚才虔诚下跪的石僧已经不知去向。这时,你一定纳闷:这石僧是在和你开玩笑,躲迷藏吧?其实,正所谓‘不知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’。怀着对刚才所见僧人的再认识的欲望,你不禁又想回到刚才的观赏点来。于是,你所见到的僧人,又奇迹般的正下跪朝拜。到了这时,你就会悟出这样的哲理:做事观物,总有一个最佳的切入角度。只有这个角度找到了,你才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效果。

        望着这活生生的僧人拜塔,你或许还会突发奇想:古人是先发现石僧,再造石塔;还是先造石塔,再发现石僧?抑或是二者根本没有任何关联,而仅仅是后人的偶然撮合?这些问题,恐怕是谁也无法说清的了。只有天知道,只有石僧和石塔知道……”至于文峰塔,因为在下文有涉及;当然,也由于在这个景物中,它是配角,这里就不说了。近处的僧人和远方的宝塔,自然的风光和人文的景观,可谓浑然一体,实在太美了。

        我以为,马先生把石僧拜塔选为“铜山十八景”,非常正确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