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福成”楼:历史的缩影

作者:孙用川

在铜山古城顶街路的入口处,有一座叫“工商银行”的旧楼房。这是东山最早的钢筋混凝土和土木混合结构的建筑之一,经过近百年的沧桑,如今成了危房。然而,它却蕴含了多少蹉跎岁月的风雨。它就像一位满脸皱痕的老人,无言地诉说着乡间的坎坷历程,也宣示着铜山老城的刚毅,成为了东山百年历史的缩影。

继续阅读““福成”楼:历史的缩影”

曲径通幽顶街路

一个城镇的岁月能成为一个县浓缩的历史,福建省历史文化名镇——东山县铜陵镇就是其一;一个街区的历史能成为铜陵古镇的代言,顶街路成为不二选择。今天,我们一同去探访曲径通幽的顶街路。

94de809f74ae19014f5247

文公座上看天池(南门湾)

铜山古城,环海为区,历来为外敌侵扰争夺之要地。明洪武二十年(1387),朱元璋为防御倭寇侵扰,派江夏候周德兴来闽布防,建铜山所城。铜山城环山而起,三面环海,设置四门,城区以今日的顶街路片区为主。历经风雨沧桑,几易驻守官兵。特别是明洪武二十六年(1393),周德兴调兴化军入铜山撤换漳军,并允许家属随军,以保军心长期稳定,来自中原和八闽的各种民俗、文化、艺术等陆续被引入铜山,并扎根发展。

作为兵家必争之地,铜山古城虽几经战火损毁,但都凤凰涅磐,负载着一段厚重的历史,延续着淳朴无华的千古遗风,孕育出一个美丽的“海滨邹鲁”,顶街路尤为突出。据史料记载,明清科举史上铜山先后出了进士17名、举人80名、贡生86名、秀才800名,顶街路就占了九成以上。

继续阅读“曲径通幽顶街路”

九仙山历史文化遗存

撰文:林定泗

提要:铜陵镇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。确如毛阿敏《美丽东山岛》歌词中所说的“每一块石头都是奧妙”、“ 每一片沙滩都是画卷”、“每一棵小草都是情缘”。准确些说,铜山城的每一块石头,每一株古树,每一处寺庙,都是历史,九仙山,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例子。

本文试从九仙山的名称变化、宗教文化、商贸文化、景物景点、摩崖石刻乃至历代诗文六方面叙述九仙山的文化遗存问题。

 

一、九仙山的名称变化及其内涵

1.九仙山原名是“西山”

早在元末明初,铜山一带有金丁马铁四姓20余户人家之时,人们就把地处其西边的海滨一座小山称之为“西山”;明代洪武二十年,朱元璋派其亲信大将周德兴修建铜山城,翌年建成之后,前来驻守的军人们也随着原住民的习惯,依然称城西的小山为“西山”。这个叫法延续了数百年,直到明后期,文人们吟诗作文,仍然有人将它称之为“西山”——我们在明朝中后期乡贤、进士文三俊的诗句中仍然可以看到这样的称呼。早期的人们就把九仙山称之为“西山”,这是以地理位置而言的。

2.从“西山”到“九仙山”

“西山”到洪武二十七年(1394),有了新的名字“九仙山”。

洪武二十七年,周德兴又前来铜山城“调研”,发现驻守铜山城的漳州府兵“多不着伍”(引自《铜山志》,意思是驻守铜山城的漳州府兵因眷念父母妻小而偷跑回家,大多不在军营中)。对此,周德兴采取“大手笔”,从千里之遥的兴化府禧所调来1200名官兵(《铜山志》载:时“兴化民三丁抽一为军,以戍于斯”),取代漳州府籍官兵。行伍出身的周德兴,深知军人们长期离家的艰苦,采取更大胆的新举措,允许军人携带家眷来铜山安家。军人及其家属,到底故土情结强烈,将莆田九鲤湖仙公之神像也带到铜山城,并选址西山的大山岭置九仙宫以奉祀。至此,“西山”成了兴化府九里湖仙公分灵之地,被人们称之为“九仙山”。(《铜山志·卷之五祠祀志》

继续阅读“九仙山历史文化遗存”

顶街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

林定泗整理

dj1

铜陵镇(原叫铜山城)顶街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。这与它的建城历史及其军事史、文化发展史有很大关系。

一、铜山城与漳浦县的关系

唐垂拱二年(686)置漳州,下设漳浦县和怀恩县(即今诏安县),时东山隶属怀恩县;唐开元二十九年(741),怀恩县并入漳浦县,东山随之隶属漳浦县。这个时候的漳浦县,地域广阔,包括现在的漳浦县、平和县、诏安县、云霄县和东山县,以及南靖县、海澄县的部分。明正德十三年(1518)析出平和县;嘉靖九年(1530,一说嘉靖十年,1531)析出诏安县;民国元年(1912)析出云霄县;民国五年(1916)析出东山县。

诏安建县时,东山除了铜山城之外,全岛划归诏安县,其地界在今铜陵镇团结路中间要往人民市场的地方(当时地名叫大沟头,即大沟头以东的铜山城归漳浦县管辖,大沟头以西地域归诏安县)。清雍正十三年(1735)全岛划归诏安县。东山建县时,地域除了东山本岛之外,还有今漳浦县的古雷半岛。

可以说,铜陵镇在历史上与漳浦县的隶属关系最长,达994年。

继续阅读“顶街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”

风情万种南门湾

作者:孙用川

20151212_160218_004

  铜山古城的南面,有一处被称为“天池”、“南溟”的海域,叫“南门湾”。此湾东面对过柑、桔岛,与台湾遥遥相望;西面连着陆地,南面正对苏峰,北面就是古老的铜山古城了。南门湾正是铜山古城秀美风光的聚焦点和铜陵民众情感的归属地。
  我们从志书里查阅了有关歌颂东山秀美景色的歌谣、美文,发现竟有大量创作是吟诵南门湾的。
20151212_160218_005
  首先,《东山十八景》歌十八句歌词每句对应一个景点。其中南门湾就占了四句,分别是:“文公座上看天池”、“沙坡(又作“沙浦”、“沙陂”)咿呀(一作“渔歌”)琴瑟声(一作“清”)”、“梁山倒影日月明”、“扬帆向澳得回归”。
  “文公座上看天池”,歌者从古城岵嵝山上的文公祠向南眺望,面鉴宛如镜面的月牙形海湾,唱出了心旷神怡之慨。一句歌谣,引无数骚人墨客、四方游人竞相一登岵嵝山,以一睹天池为快。
  “梁山倒影日月明”,云霄梁山绿树拥翠,映入南门湾海面,这幅倒影图画不也美不胜收?
  “沙坡咿呀琴瑟声”,渔乡敦古、淳朴、和谐、欢乐的生活情调,全聚焦在了南门湾,引人顿发思古之幽情。
  “扬帆向澳得回归”,则描绘了千帆竞发,渔获回归的壮阔场面,字里行间透露着渔家的喜悦。

继续阅读“风情万种南门湾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