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铜山十八景”探原(十七)“风吹动石万钧重”

作者:林定泗

        铜山十八景的第十七景,是“风吹动石万钧重”。

        诗句中的“风吹动石”,即风动石,也叫“东壁星晖”。关于风动石的地理位置,我想不说大家也知道,但为了文字的整体性,还得引用一下有关的文字。

        据《铜山志》书(第五页)云:“东壁文星(即风动石) 城东有石如磐,上峙一石,高二丈许,半倚半垂,人卧石上。推以足则动,则不倾,高不危,此一胜也。”又(第八页)云:“风动石(一名兔石),在城内东方,有大石如磐,上崎一石,二丈许,下临深池,半崎半垂,风来自动,或人卧石上推以足亦动,侧不倾,高不危,外有环流,列幛如黛,巡按御史,镌三忠臣黄道周、陈士奇、陈瑸姓名于于石上,载府县志八景中所谓东壁文星即此也,凡诸名人歌咏甚多录记于此。”有关风动石的传说,是那么美好,都说是天上的七彩石造就;是女娲补天剩下的一块宝石送给东山;是天上的蟠桃掉到地上使然;是王母娘娘用玉簪让风动石和下面的磐石连接起来,所以无谓地震、风吹、浪打;当年日本人用铁链捆在风动石上,想把它拖到日本……风动石的影响,实在太大了。大凡到漳州,尤其到东山的人,都以为如果没有看到风动石,就等于白走了一趟东山;都想以自己的手脚,让这巨石在自己的力量作用下摇晃起来;都想在巨石旁留下倩影,作为永久的纪念;都凝望着巨石流连往返,都啧啧称奇……

继续阅读““铜山十八景”探原(十七)“风吹动石万钧重””

“铜山十八景”探原(十六)“黄莺打桃鸟无情”

作者:林定泗

        铜山十八景的第十六景,是“黄莺打桃鸟无情”。

        关于黄莺打桃。原诗文云:“黄莺打桃鸟无情。” 黄莺打桃,涉及的景物一是“黄莺”,一是“桃”。

        先说“桃”。其实它就是当今“大名鼎鼎”的风动石。说风动石像桃,那是很形象的。但见它对海的下方是尖的,面向关帝庙的地方则是大而圆,真的很像一个置于磐石上的桃子。因此,风动石在古时候就被人称为蟠桃石,许多有关风动石的诗文也这么称呼的。

        那么,“黄莺”呢?原来,在风动石下边,有一块大石,形如黄莺——当然,这得站在离“黄莺”大约150米远的西边看过来,或者,得坐船,从海上往上观赏,才成形。可惜的是,从西边的看点观赏,现在已经很难,因为这里杂草丛生,树林茂密。而从海上观赏,哪来的船?租一只船吧,又不合算。看来,得想个好方法才行啊!扯远了。

        让我们把这两个景物联系起来:这只贪吃的人间“黄莺”,正凝视着天堂美味仙桃,想振翅前冲“下手”。诗人如此形容饿莺扑食的情状,正从内在气质上生动地表现这个景物的生动形象,把不动的景物写活了。当然,这只“黄莺”,并不太大,远不如风动石之巨。如此看来,这只小小的“黄莺”,要“打”风动巨石这“桃”,也类于“蛇吞象”之属啊!大约也正因为如此,马先生在诗句的后三字说“鸟无情”,也不假啊!

铜山风动石

铜山风动石          铜山风动石位于东山县铜陵镇东南隅岣嵝山东麓,东山风动石景区内。清代陈振藻《铜山志》载:“城东有石如盘,上峙一石,高二丈许,半踦半垂,人卧石上,推以足则动,侧不倾,高不危”。风动石高4.37米,宽44.47米,长4.46米,重约200吨,上尖底圆,状似仙桃,巍然“搁”在一块卧地凸起且向海倾 斜的磐石上,两石的接触面仅为十余平方厘米。狂风吹来时,巨石轻轻摇晃不定,人若仰卧盘石上,跷起双足蹬推,巨石也摇晃起来,但又不会倒下,诗曰:“风吹一石万钧动”。

        石上留有许多历代名人石刻。正面“铜山风动石”为黄道周题,左旁镌:黄道周、陈瑸、陈士奇,题后记:“永历戊子(1648)秋广平路振飞题”。“铜山风动石”原为“铜山三忠臣”,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,有人把“铜山三忠臣”铲掉,改镌为“铜山风动石”。右侧毛泽东的“风景这边独好”,原为清康熙年间,漳浦县知县陈汝咸题的一首诗“何年鞭到故留踪,抱笏吾将拜此中。饮羽醉归真避矢,点头顽化似因风。幡幢动处闻禅语,鳞甲秋时想汉功。石上依稀数行字,我来磨洗认三忠。”二十世纪“文化大革命” 中,被人铲磨掉,改镌为“风景这边独好”。盘石右侧有明代霞山居士题写的“东壁星晖”四个大字,左边竖起石碑由明水师提督程朝京题诗“造化原来只一丸,东封函谷万层峦。天风吹向关中坠,海飙还能逐势抟。五丁欲举难为力,一卒微排不饱餐。鬼神呵护谁能测,动静机宜在此观。”。

继续阅读“铜山风动石”

铜山古城史话

原作者:许培斌

铜山古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(1387)。她依山临海,逶迤数里,古城东门内,是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——东山风动石景区。六百多年来,古城几经战火兵燹,几度倾毁修复,历尽风雨沧桑,至今仍顽强地屹立在陵岛之东。六百多年的铜山古城,负载着铜山一段厚重的历史,延续着淳朴无华、风雨不惊的太古遗风,孕育出如黄(黄道周)陈(陈瑸、陈士奇)文(文三俊)唐(唐文灿)诸铜陵人杰。

铜山,环海为区,一岛孤悬,历代为外敌侵扰争夺之要地。明洪武二十年(1387),朱元璋为防御倭寇侵扰,派江夏侯周德兴来闽布防,建铜山所城。最初官军在龙潭山开筑城址,但因地势深入,不能外阻其锋,故周德兴选址在铜山东隅筑城。

铜山城环山而起,三面临海,唯西南隅与五都接壤。城基及城墙用条石干砌壘叠而成,内墙用粘土夹以碎石夯筑。城周围总长五百七十一丈(合1903米),高二丈一尺(合7米),墙体厚一丈(合3.33米),女墙(城墙上如齿状的矮墙)八百六十四堞,窝铺(供兵士睡觉的窝棚)十六间。驻军1200名,百户10员,千户4员,僉事(辅佐按察使、分领各项事务的正五品官员)1员。驻军原为漳籍兵员,因离家太近,多不在伍。洪武二十六年(1393),周德兴调兴化军入铜撤换漳军,并允许家属随军,以保军心长期稳定。

继续阅读“铜山古城史话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