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铜山十八景”探原(五)“九仙石室弹歌唱”

作者:林定泗

        铜山十八景的第五景,是“九仙石室弹歌唱”。

  我觉得应该先谈“九仙”,再谈“石室”,后说“弹歌唱”。先说“九仙”。所谓“九仙”,即九仙山。在铜陵古城西边,即华福九店背后的小山。此山虽海拔仅52米,然山不在高,有势则壮。乡贤明大学士黄道周在《铜山石室记》就赞道:“(九仙山)东赴如鹏,左舒右昂……是虽数十仞,具千仞之势矣!”就是说,九仙山的山势向东倾斜就像鹏鸟一样,左边舒缓而右边高高昂着。所以,这座山虽然不高,却具有千仞的山势了。倘若你是站在铜山内海的船上望此山,就会见到它雄据一方,巍然突兀,令人仰慕。相传,少年时候的黄道周,因爱此山,经常手捧经书就读于此地石室,不知是否因此才有少室山之名,这就不得而知了。

  明青以来,吟咏九仙石室的诗歌很多,著名的有明大学士林釬《题铜山石室》。诗云:“洞门六六锁烟霞,碧水丹山第一家。深夜寒泉流出月,晓天清露滴松花。”九仙山为历代军人所看中,亲切地它水寨大山,因为它原本是明朝初年的海军水寨;为文人所仰慕,叫它少室山,据说少年时期的黄道周,曾在此攻读;为僧人所觑觎,因为当年九鲤湖仙公的神灵分香祭祀此山的岩洞,僧人们于怀古之余,叫它九仙山;为本地百姓所乐往,羡仙之余,叫它九仙顶;为各地香客所青睐,但见观音端坐山中庙宇,便称此山为观音山。

  九仙山曲径迂回,巨榕覆盖,青苔附于巨石之上,班驳古朴;又有鸟声鸣于树阴上下,完全是一个清凉寂静的世界。九仙山北面,有一大而险的巨石,其上锩刻着“瑶台仙嶠”的四个大字。这就是著名的水操台。从明朝初年和景泰年间在这里建立水寨开始,它就是一个水军指挥台。当年戚继光、施德政、程朝京、郑成功等将领,就曾在此发号施令,指挥水军或东进台湾、或北上上海南京、或南下南洋。九仙山的摩崖石刻也令人叫绝。昂首望去,诸多巨石之上,历代文人墨客,官宦名流,石刻摩崖,比比皆是;观其字体,有楷、草、行、隶,各显其秀。其中,有明代嘉靖年间福建右参政临海蔡潮的“宦海恩波”,有嘉靖朝镇东卫指挥、大明钦差总督吴文的“惠政碑”;有明永历六年于石室内所题的《仙嶠记言》全文;有清、民国时期联对和碑记等。这些石刻,都是研究历史,尤其是研究神秘的天地会、南少林活动的重要古迹。

  再说石室。《铜山志》云:“(即九仙山之石室)其山层棱而起,原僧道宗建岩于上,内祀九鲤湖仙公,旁结石室,曲径深幽,高贤题咏甚富,具镌于石,内有燕泉,必喘,此一胜也。”明末清初,僧人道宗和尚激于反清复明之大义,入九仙山鼎建长林寺,与郑成功的部将洪旭、张进、黄廷、甘辉等40余人在此秘密集会,从此,这里又成了南少林和天地会聚集的地方。因此,九仙山成了一个神秘之地,而其中的石室,更是神秘莫测。现代的九仙石室,也在上演英雄的角色。就是这陋室,在半个世纪前那战火纷飞的抗战年代,地方当局据此室指挥全县军民坚决抵抗日伪军的猖狂进攻。其时,北面厦门、金门相继失守;南边汕头、南澳也相继沦陷。唯东山一海上孤岛,小小的弹丸之地,抗日的旗帜高高飘扬。就是这石室,因此改为抗战纪念亭,并树立碑记。望着这陋室,望着眼前浩瀚的大海,望着你眼下默默古城,你会由衷地对东山人民——忠贞劲节的黄道周故里的人民,表以深深的敬意!后说“弹歌唱”。这里的“弹歌唱”,我想,因为石室乃山中一个极其秘密的地方,历史上又有那么多神奇的故事,所以,马先生所说的“弹歌唱”,恐怕有点弦外之音吧。确实,人处于这样一个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这么丰富的场所,览物思情,弹琴歌唱,绝对是另一番滋味——正如古人所言:妙处难与君说。

  九仙山和它的石室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,实在是太丰富了。

  为此,马先生将其纳入铜山十八景,再正确不过了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