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铜山十八景”探原(四)“梁山倒影日月明”

作者:林定泗

        铜山十八景的第四景,是“梁山倒影日月明”。

        梁山倒影,也作“梁岳拥翠”。所谓“梁山”,并非因梁孝王得名的山东梁山,而是漳浦县属的梁山,也称梁岳。此山地处东山之北,海拔791米。如果从铜陵的高处望去,但见它从海面突兀高耸,气势磅礴,巍然屹立,其群峰插天,令人惊悚。乡贤黄道周,就曾在其遗作里,多次充满激情赞美它。

  前清陈振澡先生《梁山镇岳》诗曰:“梁岳横西北,登台快此山。列屏共倚坐,标帜障闽关。碧海欲沉翠,玄云独挂闲。礌礌峰九十,乘与任吾攀。”诗歌的意思是:梁山横在铜山的西北面,我登上台阶,为看到这样壮美的山而感到痛快。但见梁山就如排列的围屏相互倚靠着,如一面军旗成为闽海的屏障。碧绿的大海就像要把翠绿的梁山沉入水中;深深的云彩孤零零的挂在梁山之间,显得那么悠闲自在。山中众多的大石,正好借助它任我攀援。礌:古代作战时从高处往下推以打击敌人的大块石头。陈先生所登的“台”,我想应该是文公祠的台阶。若要说“倒影”,我以为前提应该是风平浪静的大晴天,否则,就无所谓倒影。要说梁山倒影,应该先说观察点。我以为应该在铜陵的文公祠处最为合适。一则先人们都肯定是在这个地方观赏,二则这里既是铜陵古城的高处,又正面对梁山,没有比它更好的观察点。居高远眺,浩淼的东山内海,梁山危危横亘于海面。为了观赏梁山倒影,我曾经在晴空万里的初秋清晨,来到文公祠。尽管我与对面的梁山相距有十几公里,但是,看上去就好象近在咫尺。此时,一丝风儿也没有。

  东山内海水波不兴,二百平方公里的海面,像一面镜子;数十公里狭长的古雷半岛,像一个镜框,把东山内海的镜面框了起来。此时,在晨曦下,梁山那雄壮巍峨的形象,静悄悄地卧在镜子中间。只不过,镜子里的梁山,是倒着的。可是,这一点也无损它的雄壮,惟有增加它的妩媚而已。一会儿,晓日初升,一轮轮廓非常清楚的红日,从古雷半岛,不,从镜框外面少女般羞答答地浮现出来。马上,镜字里面也出现了一轮红日,但见她款款而进,比天边的红日更加羞羞答答,二者紧紧挨着。与此同时,梁山也红了。初升的太阳不刺眼,可以正面观赏它。忽然,一阵微风吹来,镜面顿时起了褶皱,红日和梁山都碎成条条片片。正当你要为此遗憾的时候,风停了,镜面很快又恢复了平静,红日和梁山又回到了原来的位置。

  这景色,绝对是上帝的刻意之作。

  借助于清晨的梁山倒影,你可以想象,在无风且有月的晚上,还是站在这个地方,当你眯上眼睛,朦胧间,和张孝祥、苏轼共驾一叶扁舟,泛游于东山内海,仰望明月,但听张先生唱道:“玉鉴琼田三万顷,着我扁舟一叶……尽挹西江,细斟北斗,万象为宾客……”又听苏先生扣舷而歌:“桂棹兮兰桨,击空明兮溯流光。渺渺兮于怀,望美人兮天一方。”这个时候,你肯定从此对这里的夜月,永生难忘。

  我想,当年的马先生,肯定在我所在的位置或附近,看到了这壮美的景色,才把它定为铜山的一景。我还由此推断,老先生当时肯定像我现在这样为家乡的美好景色而无限自豪。由此,把“梁山倒影日月明”,作为铜山十八景之一,是完全够格的。当然,还得把话说回来,铜山十八景之二的“文公座上看天池”,那“天池”之景,与该景中具备倒映功能的“镜子”,是同一景物,所以说,这两个景色,有重复之嫌。

  为此,我愚见,二者取其一足矣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